作者:郑晨;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
有些人认为,CT检查带来的辐射会导致患癌,甚至有“每多做一次CT,患癌风险增加43%”的说法。这种说法是真的吗?CT检查真有这么可怕吗?
事实上,这一说法存在一定的误导性。其中提到的数据“43%”,来源可能是2023年发表在《自然-医学》(Nature Medicine)上的一项跨国多中心的大队列研究。
这项研究对欧洲9个国家的近百万名22岁之前接受过CT检查的个体进行了长期随访(在首次CT检查后随访至少2年,平均随访时间为7.8年),发现有790例罹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,患病比例约为0.08%。在持续的分析中,研究还发现随着CT检查次数的增加,患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呈上升趋势,总体上每次检查增加43%。研究中提到的43%是一个相对增加的风险,揭示的是群体之间的风险差异,而不是个体风险的具体数值。此外,在随访过程中,无法排除年龄、性别、吸烟习惯、饮食模式及遗传因素等其他与患癌风险有关的因素。就绝对风险而言,该研究预计每1万名CT检查的儿童(平均剂量8毫戈瑞)中,可能有1~2人在之后的12年内因辐射暴露而患上血液恶性肿瘤,比例不到0.02%。
《自然-医学》刊载的这篇文章,其目的是提醒儿科医生要更审慎地考虑CT检查,确保辐射剂量在合理且可实现的最低水平,实现CT检查受益与风险比率的最大化。因此,在省略关键信息之后,给出“每多做一次CT,患癌风险增加43%”的说法,是存在误导性的。
CT检查作为目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,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。在CT检查过程中人体会受到一定的辐射,但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也始终处于自然辐射的环境中。例如,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、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、空气中存在的少量辐射气体等都会产生辐射。有研究表明,每个人平均每年在自然环境下接受的本底辐射大概是2.4毫希(mSv)。
在进行CT检查时,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WS/T 637—2018《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》及GB/T 16137—2021《X射线诊断中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估算方法》,不同部位、不同扫描类型(平扫、增强),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均不同。例如,一次胸部平扫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6mSv,一次胸部增强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为5~15mSv。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(ICRP)在2007年的建议书中提到,放射科医生等从事与辐射有关的工作人员在5年内平均每年接受的辐射上限是20mSv,单年不超过50mSv。我国GB 18871—2002《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》也有相同的规定。
在保证辐射剂量可控的前提下,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,从CT扫描中的受益远远超过潜在的风险。ICRP的一份报告指出,在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,不会增加癌症发生的概率。一次CT扫描的剂量约在几毫希到几十毫希,这意味着我们日常的医学放射检查辐射量达不到100mSv,患癌风险可控,大可不必“谈辐色变”。
但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导致辐射剂量超出个人年剂量限制。比如,因为一些疾病(如恶性肿瘤)的特殊性,或者短期内病程快速进展的患者,需要多次进行CT检查,以便医生了解病情。这种情况下,由检查造成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,比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要小。
对于X射线高度敏感者(如孕妇、儿童、婴幼儿等),如无紧急情况和特殊需求,应尽量避免进行CT检查;短期内做过影像检查的人群,应告知医生,由医生视具体情况作风险/受益判断。在适当的情况下,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超声或磁共振检查作为替代方法。同时,在检查过程中,医生通常会使用相关防护用品,如铅衣、铅帽、铅围领、铅手套、铅围裙等,保护无需进行检查的部位,来减少辐射暴露。需要注意的是,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应严格遵循医嘱。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,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,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,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。
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,除了放射科医生根据不同的检查选择合理的扫描参数,CT设备制造商也推出了低剂量CT。
当前,医疗器械行业常用自动曝光控制技术来降低辐射剂量。这一技术可根据检查类型和患者体型推荐合适的扫描参数,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。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普通CT,如一次胸部低剂量CT的扫描辐射剂量约为1mSv,通常为普通胸部CT扫描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,但对肺部病变发现能力和诊断效果却与普通胸部CT相当。根据《中国肺癌低剂量CT筛查指南》(2023年版),低剂量CT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筛查效果被进一步证实,能够有效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,改善患者预后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逐步应用,低剂量CT领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,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调制算法和图像重建算法等,也能避免重复曝光,降低辐射剂量。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的低剂量CT技术,使大众从中获益。
(来源:中国医药报)


